马太福音第21课13:1-58天国安在

·

1 min read

一、引言:

1、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:

1)神对自己的创造看着甚好:我们这个世界仍然是创世之初的世界,地要发草,种子结果子的菜蔬,神看着甚好。

2)美好的人间:因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配得上赞美:美好的人间。这是基督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。

3)耶稣基督进入的世界,也是神子要复临的世界:也是神所创造的,也是神儿子进入的世界,即将复临的世界。

4)神教会所在的世界:我们如何给老人传福音?

1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。

2转发牧师证道经文。

2、基督教的世界观:在基督里这个世界被称为美好的世界。

1)这是在所有可能世界当中最美好的世界:(引用近代史护教家的话,即不管怎样质疑上帝,在你想象范围内这个世界是最好的。)

2)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:有麦子、有稗子、有恶人(末世论世界越来越坏是因为恶人会变得更恶)。

3)13章中我们看到主耶稣到一定时候不讲道了,任凭人听不明白,不让他们明白并且说免得他们明白还要救他们。

4)10-15节马太效应:

1让义人仍然是义人、让恶人仍然是恶人。让他们被审判。

2有的要给他更多,没有的要把他有的也要夺回来。

5)世界不美好不代表世界没有光明,否则主耶稣徒然死了、徒然复活,教会也没有意义了,

6)基督还要回来:

1无论世界多么黑暗,无论我们经历多大苦难,我们永远充满了盼望。

2恶人一定会被审判,主耶稣一定会报仇,义人一定会眼见恶人天罚遭报(报仇的时间上帝掌控)。

相关经文:【西1:20】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,便藉着他叫万有,无论是地上的、天上的,都与自己和好了。

二、基本结构:

1、马太福音有五场耶稣基督长篇大论:

1)5-7章天道(三场)。

2)10章天路:为天道见证的人要走殉道之路。

3)13章天罚:神对世界不信的人、作恶的人最终实施审判。包含十个关于天国的比喻。

2、结构:

1)1-2节,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。

2)3-23节,基督降临,撒种的比喻。

1撒种3-9节

2比喻10-17节

3撒种18-23节

3)24-43节,基督复临,天国的比喻。

1麦子与稗子24-30节

2芥菜种31-32节

3面酵33节

4比喻34-35节

5解释麦子与稗子36-43节

4)教会历史:拣选的比喻。

1藏宝44节

2寻珠45-46节

3撒网47-50节

4库藏51-52节

5)53-58节,他到自己的地方来,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(约翰福音1:11)。

3、证道经文结构(略过马可福音重复内容,忽略的部分请参考马可福音课程):

1)36-43节、合并50、57节,撒种和撒网的比喻:撒种在地里,撒网在海里。

1根据创世记1章地与海构成世界的版图,神的儿子和祂的教会进入世界有两大工作:

一是在陆地范围内撒种。

二是在海水范围内撒网。

2两项工作共同的特点是把好的捞上来进入永生即天国;把坏的捞上来投到地狱进入永罚。

3分别对应了基督事件的两个基本方面即耶稣基督两次降临:

一是第一次降临解决我们的罪:撒种、撒网。

二是第二次降临解决别人的罪(审判恶人):把稗子扔到永火里去;把恶人投到永火里去。

4新世界及新历史在耶稣基督两次降临的中间,教会和基督徒有两重使命,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:

一是继续靠神更新成圣,攻克己身。

二是不得不面对世界的罪、别人的罪,向他们宣告悔改和不悔改被审判的福音。

2)33-35、44-52节,美好人间,合并了四个比喻:在主耶稣两次降临中间教会和基督徒怎样让天国在地上成长。

1这是耶稣进入并且要再来的世界。

2教会不断在其中扩张天国、扩张国度的世界。

4、太13章讲了两种生活不幸福,觉得世界不美好的原因:

1)耶稣又离开他们:基督弃绝了他们,他们不在美好生活当中。

2)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讲道,但只对门徒解释比喻。让众人听也听不明白,看也看不见。

3)因此被耶稣基督比喻限定的、被弃绝的人天国与他们无关。

1希望他们从今天开始悔改更新。

2求神开他们的眼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如何才是美好的。

三、重点经文解析(与马可福音重复经文参考马可福音相关课程解析):

第一部分:36-43节,第一组比喻:降临、复临

经文:36当下耶稣离开众人,进了房子。他的门徒进前来说,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(11),讲给我们听。37他回答说,那撒好种的,就是人子。38田地就是世界。好种就是天国之子。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。39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。

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。收割的人就是天使。40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。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。41人子要差遣使者,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(番1:3),从他国里挑出来,42丢在火炉里。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。43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,要发出光来,像太阳一样。有耳可听的,就应当听。(25,约5:29;但7,12)

解析:

1、降临36-38节:离开与比喻两个概念宣告了很多人生活不美好的根本原因,应该反省对他们的弃绝。

1)耶稣离开众人:众人不可能进入基督里的美好(他们嘲笑耶稣,密谋要杀害祂)。

2)门徒请求解释比喻:用比喻目的参考11节不让他们明白。

3)重点解析37-38节“那撒好种的,就是人子。田地就是世界。好种就是天国之子”

1是基督教世界观的真理根基: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,把基督教的世界观与所有异教世界观完全分别出来。

一是神的儿子专门进入世界的神:宣告上帝珍惜祂所创造的世界,“神爱世人(即世界)”这个世界对上帝而言太真实太重要了,以至于祂把祂的独生爱子舍弃给了世界。

二是神的儿子还要再回来把被恶人毁坏的地更新为新天新地:新耶路撒冷就在地上。

2主流基督教认为世界全然败坏:世界毫无是处,基督徒因此坐享其成,在世界躺平,唯独信心等升天进入全新世界。

3佛教到达彼岸的智慧:结构性宣告这个世界虚空、充满苦难,生命的出路和意义在于到达彼岸即佛法,撒但深奥之理。他们成功的强化了对基督没有临到的世界极度的绝望(中国、日本对世界悲观,自杀率极高,对苦难采取报复式的苦难)。

佛教掏空了世界之后,把人想象送到彼岸之后,否定人需要认罪悔改的必要,结局是进入格拉森悬崖,万劫不复。

4关于彼岸1:没有彼岸,只有此岸这个世界,上帝儿子进入世界还要再回来。

没有彼岸的圣经依据:主耶稣在福音书几次到达彼岸,祂在海上、湖上讲了一句话:我们可以渡到湖的那边去。所以很多人认为主耶稣说的彼岸是非常美好的,但主耶稣到达彼岸遇到的是被污鬼所附的格拉森猪群:他们以食为天;离世所居,异教的归隐田园,他们逃避世界的方法是:神的儿子我与你有什么相干。

5关于彼岸2:生活中没有彼岸的实例,推荐电影《哥伦布传》,在女王赞助下,哥伦布启程寻找彼岸,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文士,想象印度中国是人间天堂,他们寻找去中国的路线,伊斯兰教阻挡了陆地交通,他们远渡大西洋到达伊甸园,到达天堂,进入彼岸,哥伦布看见裸体的土人,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,有了美丽的世界,击碎了关于彼岸的魔鬼的圈套。按照西班牙的方式,基督教世界传统开辟土人占据的新大陆,一砖一瓦建立城市文明。

6魔鬼有两大特点(也是主流基督教两个特征):宣告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没有意义,人间不值得。

一是全然败坏:彼岸是美好,此岸是虚空,虚构彼岸的幻象。

二是顺服敌基督掌权者:没有到达彼岸留下来的人顺服世界的掌权者。

结论:

一是天国在世界、在教会:天国不在彼岸,天国就在我们中间,神的儿子进入世界撒种撒网,美好的世界就在教会,就在基督徒里。把我们在圣经神的话语领受的真理复制在这个世界,天国就开始了。

二是天国就是种子,在地上一点一点长大的。

三是所有否定现实的宗教都是撒但的谎言:魔鬼的诱惑就是让我们生活在别处。当所有的人把世界交出去,扔掉祖国故乡,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过美好生活,像垃圾一样把世界扔掉的时候,魔鬼成功的成为世界之王。

四是当基督教世界宣告这个世界全然败坏,不去管它的时候,基督徒唯一存在的价值等待基督被提我们到云中,残忍的把上帝珍惜的世界垃圾一样丢给魔鬼。

4)撒好种就是人子,祂来作王。“田地就是世界。好种就是天国之子。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。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”。

魔鬼是怎么进来的?稗子能长出来是因为种子不够密集,魔鬼也是撒种的,撒的是稗子,让人抛弃地,去很远的彼岸,因此稗子横行。

2、复临审判39b-43节:“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。收割的人就是天使。40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。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。41人子要差遣使者,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,从他国里挑出来,42丢在火炉里。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。43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,要发出光来,像太阳一样。有耳可听的,就应当听”。

1)神要审判全地:丢在火炉,用火焚烧,没有一死百了,永死的痛苦。

2)被审判的人有两个特点:

1诱惑人的三大试探,叫人跌倒的。

2自己也做恶事:不仅跌倒人自己也做恶。

相关经文:【番1:3】我必除灭人和牲畜与空中的鸟、海里的鱼,以及绊脚石和恶人;我必将人从地上剪除。”这是耶和华说的。

3)神审判两类人:基督教重建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在得救中有指望。相关经文:25,约5:29;但7,12。

1义人:行义的才是义人,行义的复活得生。

一是“义人”一词在49节也出现,两次谈到义人,天使把义人中分别出恶人丢在火炉,重复相同的道理。

二是天使:审判时有天使,天使的概念强调审判是不可抗拒的。(加尔文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,完全相反,恩典可以抗拒,审判是不可抗拒的。)

三是我们对儿女教导不同:

世界(学校与家庭)的教导:只有一个目的把孩子变成成功的人,很多的孩子成功不了而进入抑郁症魔鬼的网罗(没有真理的支撑导致的结果)。

教会主日学的教导(牧师推荐孩子们读书的目的)基督的义:把我们孩子教导成义人和要有承受苦难的能力。在神的国里像太阳一样光明,经历行义的快乐,感受神的爱与同在,感受世界的美好,生活的温暖。只有义人因信得生,这是最大的爱。

2恶人:做恶的复活定罪。以食为天,无恶不作,远离公义,助纣为虐,自私不义的人是没有平安的。天国近了,再不悔改会遭到天罚。

第二部分:47-50节,降临、复临

经文:47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,聚拢各样水族。48网既满了,人就拉上岸来。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,将不好的丢弃了。

49世界的末了,也要这样。天使要出来,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,50丢在火炉里。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。

解析:重复强调内容,参照第一部分解析。

1、降临47-48节:

2、复临49-50节:

第三部分:33、44-46节,第二组比喻:面酵、宝藏、珍珠

经文:33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,天国好像面酵,有妇人拿来,藏在三斗面里(创18:6;太26-28),直等全团都发起来。(太13:31-32;12:28,路17:21;西1:6)

44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。人遇见了εὑρίσκω,就把它藏起来。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。

45天国又好像买卖人,寻找ζητέω好珠子。46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,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,买了这颗珠子。

解析:包含四个比喻:

1、面酵33节:

1)天国在地上已经成长了:平行马可福音芥菜种的比喻,天国在地上是逐渐成长的。

相关经文:太13:31-32;12:28,路17:21;西1:6。

2)天国就在我们中间即基督教的文明:基督光照之下基督教世界的生活,包含美好的见证。

3)天国的成长从哪里开始:从一个女人开始,“妇人”的含义:

1魔鬼败坏世界从女人(夏娃)开始:魔鬼看见神造女人的美丽、魔鬼也看见亚当赞美的女人、看见女人是美好生活的源头。于是魔鬼摧毁女人,把她们变成贪婪邪恶的人,然后女人的儿女该隐成为杀人凶手。

2耶稣基督进入世界,天国从女人启程:从马利亚(童女怀孕)到马利亚(赶出七个鬼),两个马利亚在基督十字架现场为基督作见证,面酵开始发酵了。

3三斗面:平行【创18:6】亚伯拉罕急忙进帐棚见撒拉,说:“你速速拿三细亚细面调和作饼”(所有女性要效法撒拉不要追求世界的虚荣,要做一个敬虔、贤德(箴31)、有信仰的女人)。

4)美好的世界是从教会开始的从女人开始的:伊甸园被撒但败坏的女人正在被重建,美好的世界不可或缺的是美丽的女人,美好的女人不存在的时候,这个世界生无可恋。

5)服侍教会,创造新世界新生活是要付出代价的:千万殉道者的血才成就了基督教世界今天的文明,在新造的地上善待一切神造的生命。

2、宝藏44节:“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。人遇见了,就把它藏起来。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”。

1)第一个阶段舍己牺牲付出:买宝贝连地也买了。

2)新生活是要付出代价的:抛弃世界里的享乐文化和机会主义习惯,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。

3、珍珠45-46节:“天国又好像买卖人,寻找好珠子。46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,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,买了这颗珠子”

1)在基督教世界也要分辨:选择值得跟随的教会和讲道台。

2)新生活是要付出代价的:越来越精准地付出代价。

第四部分:51-52节,第三组比喻:人学、教义、佛学

经文:51耶稣说,这一切的话,你们都明白了吗?他们说,我们明白了。

52他说,凡文士(2:4,8:19-20,16:21,17:10,23:34)受教作天国的门徒,就像一个家主,从他库里(44)拿出新旧的东西来。

解析:51-52节有关于“文士”的难题,到底是关于正面的还是负面信息?

“家主、拿出东西”与上文一脉相承,也属于比喻。

1、51节是承接上文撒网的比喻来的,

这个比喻与上文变卖所有的有共同点:生活在世界里有钱的时候怎样生活更讨神喜悦?

1)没有信仰没有公义的外邦人:有钱就做恶,生活比以前更在别处(疯狂移民),用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做了否决。

2)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拿钱行义:与爱有没有关系。

2、52节文士也有新旧的东西:

1)他们在改变,受教做天国的门徒。

2)他们没有改变: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罪没有改变。报复式消费性的畸形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。

3、难题:文士一词让我们想到太23章全然对文士的审判,那52-53节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信息?两节经文放在一起解析:

(一)宗教学者的观点:

1)文士不是负面的概念,他重新做了耶稣的门徒:把旧约新约一起给别人讲以基督为中心。(牧师推荐马太福音两本参考书都是这个观点。)

1有学者这里的新旧没有否定的意思,都是肯定意思。

2旧指旧约,新指新约,对旧约的理解和主耶稣基督关于旧约的教导。

2)文士正面的概念:根据上文耶稣基督所有的比喻藏起来概念。

1文士作耶稣的门徒,就把他自己藏起来的真理思想旧的东西拿出来,再加上他从耶稣基督领受的新的东西也拿出来给别人讲。

2经文依据【太23:34】所以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(正面的概念)到你们这里来,有的你们要杀害,要钉十字架;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里鞭打,从这城追逼到那城。

耶稣还肯定一个文士:你讲的对,离天国很近了。

3旧约的文士以斯拉。

(二)牧师观点:文士是被主耶稣基督否定的:

1、基本观点是查阅整个马太福音关于文士整体上都是负面的,是基督的敌人。

2、太23:34差遣文士不是指新约时代的文士,是指以斯拉时代文士,那时候文士是正面的。

太2章开始的文士基本上都是坏人:

2:4文士在屠婴事件中是希律的参谋。

8:19-20文士法利赛人一起污蔑耶稣,控告耶稣。

16:21、17:10十字架上文士是杀害耶稣重要的推手。

3、经文中“家主”指的是基督,文士作天国的门徒,根据51节的门徒比起来,家主从库里拿出新(指51节你们他们或门徒)旧(指的是门徒)东西来。

结论:

1)文士作为负面的形象,是基督的仇敌,不可能在52-53节作为正面形象出现。

2)有文士愿意向基督学习天国的道理:因为耶稣讲了52-53节这段话:

4、为什么文士在耶稣基督讲道中作为负面形象呢?文士基本有三大特点:

1)人学的问题:以人为中心的作品,在犹太世界和外邦世界是一样的。

1文士以文卖人、以文求人的行业,等同于文人、作家,文学被称为人学。

2作为摩西律法的阐释者,他们重点讲人本身存在的方式,弱化了道成肉身真理的核心地位。

3如果守律法,人的行为本身、人的心理活动本身成为关切的中心,神说和神的话一定会被边缘化。

一是文学的亚文化使文人变得骄傲:因此向知识分子传福音很难,原因是他们固有的传统思想、文化形成了他们的信仰。比如从莎士比亚到村上春树,共性都是文人,人成为叙事中心,描写人的传奇故事到描写人的心理,这是现代文学开山之作,爱尔兰作家开创意识流的先河。人的心理活动本身成为文人炫耀智慧的作坊。

奇葩的以文升迁的科举制度:把写好文章与治理国家联系起来,在文人系统里设置晋升的符号,与真理毫无关系,越行越远。

二是从圣经角度讲,真理只有一个即神说和神的心意,在圣经中被启示出来。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行为不是真理的对象。

4这些年与真道讲道台撕裂的是文士:人民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吐谷浑大学的人,他们是有固定概念的人,他们受教做天国的门徒成为顽固的障碍,教会要做好准备,意味着他们进天国也像骆驼穿针眼一样。

2)教义的问题:也是文人的作品,教义本身是概念,是撒但深奥之理。

1概念本身不是真理(耶稣讲比喻都是用生活化的语言):比如一次得救永远得救、双重论、三位一体论、人神二性,这些道理没有人能想明白,却成为基督教核心的话题,这是文人的传统。

2旧的东西:神学院学习文人编辑的符号。主流基督教也是这一套,追求新概念神学,玩的是深奥之理的概念,离圣经越来越远,这是守旧的东西异常顽固。

3)佛学问题:佛学也大同小异,与上述人学、教义相同。

5、提醒教会:

1)面对文人的传统,面对有史以来文化知识阶层的群体,我们传福音要有新的预备。

2)主耶稣问门徒你们明白了吗?又追问一句,明白了没有用,你们当中如果有文士,是所有教会遇到共同的新的麻烦。

四、总结:

1、证道讲述四类人:老人、女人、义人、文人。

1)老文人:遇到问题是老文人就是我们这个世代的人,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得救的希望吗?有一线希望。

2)圣经中老文人是尼哥底母:主耶稣告诉他怎么得救,即重生。怎么重生?主耶稣说人若不藉着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。

2、雨水季节,有从神话语而来的真理的圣灵,我们盼望这个春天有更多的父辈都能得救,享受这个世界美好的生活。